千年传承——解析源远流长的中华茶史
《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历经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茶文化
中国作为茶的故乡
茶叶随着古丝绸之路传到了欧洲
直至今日,中国茶文化依然受到世界的欢迎
那么,“茶”是如何被人发现?
又是如何一步步俘获中国人的味蕾
走向世界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茶”的演变
与大家分享古往今来“茶”的故事
茶,被称作“南方之嘉木”。茶,既可以“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入世之姿融入平民百姓的餐桌,也可以“琴棋书画诗酒茶”的高雅超然步入文人雅士的厅堂。
如今,历经千年,茶已经成为风靡全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更成为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深入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是茶的故乡,身为炎黄子孙应当无比自豪。
作为爱茶之人,怎能不懂茶史?请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中国茶的发展历程,感受那一份历久弥香的积淀和传承!
你是否也曾好奇过,形状如同树叶般的茶叶,是如何从枝头被发现,而后一步步走入我们茶壶中的呢?
中国古代典籍对于茶的记载浩如烟海。而中国发现茶、利用茶,有文字确据可考的历史可追溯到周代,距今已有3000年历史。在茶成为中华“国饮”之前,中国先民早已对茶的功用展开了多方面的探索。
相传第一个发现茶的药用功效并将其利用的是生活在五千年前的中国医学始祖——神农氏。《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尚书·顾问》:“王三宿、三祭、三诧”,“诧”即茶。可见周已有将茶用于祭祀。
《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得巴蜀之地,当地土产,“丹漆荼蜜,皆纳贡之”,可知茶在周代,已用茶作为贡品。
《诗经》中也有许多诗句提到茶,如“谁谓茶苦,其甘如荠”,“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茶被用作可食用的调味品。
如秦汉期间出现的周公旦撰的《尔雅·释木》一书中记载:“苦茶”。郭璞为此作注:树木如桅子,冬生叶,要煮作羡饮。可见周朝时已经出现茶饮。
东西周时期,茶叶被广泛使用,不仅开始人工栽培茶树,还用茶叶入药入菜。
这时候的人们还不知道品茶,但是却已经开始种植茶树了。人们直接吃茶叶的叶子,嚼碎了咽下去,或者下到锅里熬成粥。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以鲜茶叶做饭,被称作“苦茶”,成为“吃茶”之始,茶文化由此启蒙。
秦朝统一六国之后,中国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饮食、食品市场初步形成,使得茶叶资源进一步得到开发。
秦代开始出现多种饮茶器皿,茶叶的使用方式由此进入“品茗”阶段——茶文化启蒙。人们开始把茶当茗饮,调煮,羹饮。并作药用。
西汉时期,出现了以茶命名的地名“茶陵”,可见当时茶叶生产已被重视。茶叶开始商业化,当时的成都是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东汉时期,人们开始制作茶饼,以满足茶叶的运输需求。东汉著名医药家华佗的《食经》说:“苦茶久食益意思。”由此,说明吃茶有益清醒大脑,消除疲劳。
三国时期,已经形成了采茶制成茶饼的工艺以及相对成熟的煮饮技术,同时,茶饼的饮用已经在华中地区流行。如三国魏张揖在《广雅》中提及“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灸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毛之。”
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佛教,僧人们对于茶的推崇也大大促进了茶的普及以及茶文化的萌发,而同时茶的普及也推进了佛教在中土的传播。后世对于“茶禅一味”的文化释义也发端于此。
到了唐代,茶的加工工艺和煮饮技术在科学性和完善性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又进一步推动了茶的普及以及茶叶生产的发展,唐人饮茶之风大盛。茶,开始成为了上流人士流行的艺术。
唐中期出现了中国茶文化的奠基之作——《茶经》。这部书第一次对茶叶的生产技术、品饮方式进行了系统化的阐述。其作者陆羽在写《茶经》时,将荼减少一划,改写为茶。自此,茶字的音、形、义便固定下来。
陆羽还独创了“煎茶法”,将茶叶碾成碎末,加些盐调味,放在锅里煎煮后饮用。
茶兴于唐,盛于宋。宋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发展高峰时期,对于茶文化的丰富和升华作出了非凡的贡献。除了茶叶产地扩大、产量激增,更有制茶技术的创新进步,最明显的是由蒸青茶饼改为了蒸青散茶,宋末又发展为炒青散茶,提升了成品茶的真香真味。
宋代的品茶技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形成斗茶技艺,形成了品茶技艺的“烹点之妙”。宋代,茶已经成为士大夫推崇的“品茗、插花、焚香、挂画”的四大雅事之一,茶由普通的物质性要求转向艺术品性质的精神追求。
宋代由于宋徽宗对茶的热爱,因此茶文化和茶艺的发展迎来了最繁盛的时期,也开始对茶进行深入研究。
同时,也出现了“点茶”、“斗茶”以及“建盏”。
- 点茶:先用勺子将茶末放在茶碗中,冲入滚水,用茶筅等搅动茶汤,使其产生茶末。
- 斗茶:当时茶饮的流行,让“斗茶”蔚然成风。皇帝上朝前要来一碗,沐浴时也来一碗;平民上街买东西也会和街上行人,斗上几碗茶。
- 建盏:指建窑出产的茶盏,用福建建阳水吉一带含铁量较高的粘土为胎底烧制而成,建盏始烧于五代末北宋初年。
茶叶逐渐从贵族人家走进普通百姓家,市井饮茶更为普遍。并且出现“散茶”,民间以散茶为主,茶饼则为皇室宫廷所用。
许多人文雅士开始钻研茶文化,解锁了更多制茶方式,更有朱元璋废团改散,黑茶、黄茶和花茶相继问世。
与此同时,体恤民情的明太祖,为了避免茶农的奔波与劳累,废弃了宋代的点茶法,开始普及泡茶法。
明太祖这一举措,开启了中国茶叶的新纪元。如今我们所饮用的红茶、绿茶、乌龙茶等,都是由明代开始改良而来的。
明清时期,出现了茶艺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向。明朝时散茶的创新推动了茶具的变革,使用大方、充满艺术内涵的紫砂壶诞生了。
清朝完成了中国独创的“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青茶、黑茶”等六大茶类的发明,以其特殊迥异的外形和内质风格,和独步天下的制茶技艺,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美誉。
清朝出现了很多爱茶的皇帝,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乾隆皇帝,这时候的茶具也慢慢变得简化,出现了盖碗,直到现在盖碗依然是我们泡茶的重要器具。
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来,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之一。由西安出发,经天水、兰州、河西走廊,至新疆,翻越葱岭,到达波斯、印度、罗马,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世界的贸易中心。历史上,茶叶以其成本相对低、价格相对低、利润高、需求大,成为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大宗商品之一。
我国西藏、青海、新疆、内蒙等地因气候特征不适合种植茶叶,而食肉饮乳的生活方式又使得茶叶消费成为习惯和必需。强烈的市场需求促成了川藏茶路兴起,并成为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与盐巴、粮食一样,成为茶马古道上的硬通货和大宗商品。
安史之乱后,伴随着中国经济文化中心从北向南的转移,尤其是北宋建国之后,海上丝绸之路兴起,茶叶贸易主要方向主要集中在东南,朝鲜、日本、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国是主要进口国。
明清以来,中国开始闭关锁国,对外贸易锐减。国内市场方面,茶叶贸易通过盐引制度继续发展,而中央王朝通过茶叶控制、平衡边疆势力的贡茶制度,使得南方茶叶在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得以壮大。随着贡茶、商茶的兴起,全国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饮茶习俗逐渐深入人心。
无论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棋琴书画诗酒茶”,都与“茶”有着千丝万缕的交融。从古至今,茶叶见证着中国历史的变迁,也更迭着我们的生活习惯,那么现在我们喝茶,喝的究竟是什么呢?
从茶叶的悉心甄选,到茶具的讲究,再到冲泡手法上的精细步骤,都彰显着生活美学。毕竟,人生如茶,茶如人生,喝茶最能反应一个人温、稳、细、静的精神风貌,而茶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不拘泥于生活习惯,更多体现在养生与气度。
正所谓:“客来一杯茶,悦己一杯茶,侍亲一杯茶。”现在我们喝茶,其实喝的是生活,是情怀,无论是因为社交需要、生活需要,还是审美上的需求,当端起一杯茶,细细品味,心中的美好跃然而生。
人生如茶须慢品
岁月似歌要静听
茶,见证了中国的历史
一盏看似简单的茶
承载的,同样是中国文化的
精神与魂魄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